最近刷朋友圈,看到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吐槽:“昨天发条广告,系统愣是说违规,我翻来覆去看了十遍也没看出问题!”底下有人回:“现在都是AI审核,机器哪懂人情世故?”这话让我琢磨了半天,是啊,现在平台内容审核越来越依赖在线AI识别,但这玩意儿到底靠不靠谱?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这个话题。
先说个真事,上个月我帮亲戚打理一个农产品电商账号,发了张老乡挖红薯的照片,蓝天白云,老大爷笑得满脸褶子,多正能量啊!结果你猜怎么着?系统提示“疑似涉及低俗内容”,账号直接限流三天,我对着那张朴实无华的红薯照片百思不得其解,最后才想明白——可能AI把老人家手里沾泥的红薯识别成了什么奇怪物体,这事儿让我哭笑不得,机器终究是机器。
不过话说回来,AI审核确实帮了大忙,记得早些年做论坛版主,每天要人工审核几千条帖子,看到眼睛发花,现在平台用上AI识别,黄赌毒、暴恐内容基本能秒筛,效率提升不是一星半点,有个做内容安全的朋友跟我说,他们平台引入AI审核后,人工审核员的工作量减少了七成。“以前每天要看八百多张辣眼睛的图片,现在只需要处理AI拿不准的案例,工伤都少了。”他开玩笑说。
但问题就出在这个“拿不准”上,现在的AI识别就像个较真的门卫,有时候严格得让人头疼,写娱乐号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——明明在讨论影视剧里的抽烟镜头,视频愣是被打上“不良引导”的标签;分析社会现象的长文,可能因为某个关键词触发敏感词库,整篇文章直接进回收站,更魔幻的是,有次我写AI工具测评,用了张机器人示意图,系统竟然判定是“涉政内容”,我盯着那个圆头圆脑的机器人看了半天,实在没搞懂它长得像哪位领导人。
这些误判背后,其实是算法理解的局限性,AI是通过学习海量数据来认识世界的,可人类语言太复杂了,苹果”这个词,在科技文章里指手机,在美食视频里是水果,在神话故事里可能暗指禁果,机器要准确理解上下文,还得再修炼几年。
.jpg)
最近试用了几个主流平台的AI审核接口,发现个有趣现象,同样一段包含方言脏话的短视频,在某音可能被直接下架,在另一个平台却只是降低推荐权重,这说明各家的算法阈值设置不同,就像每个人对“过分”的定义不一样,有个做技术的朋友打了个比方:“现在的AI审核就像刚入职的实习生,背熟了员工手册,但遇到特殊情况就不知道变通。” 创作者,该怎么和这个“AI实习生”和睦相处?我总结了几个土办法:敏感词能避则避,死”字改成“去世”,“杀”字换成“击败”,别跟算法硬杠,配图要干净明了,曾经有朋友发医疗科普文,配了张手术示意图,结果被判定为血腥内容——后来换成卡通版示意图就没事了,重要内容记得备份,我有次写了篇深度分析,修改了十几稿,结果发布时触发审核机制,连草稿箱都给清空了,心疼得我差点摔键盘。
当然也有钻空子的,听说有些营销号会故意在封面图里加干扰元素,或者把敏感词打成谐音字,就为骗过AI审核,这种做法我是不赞成的——虽然算法有漏洞,但内容底线不能破。
展望未来,我觉得AI审核会往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,现在已经有些平台在测试“多模态识别”,不仅看文字,还结合画面、语音、甚至背景音乐来综合判断,就像老中医看病,要望闻问切,不能光看表面症状,人工复核机制也在优化,某头部平台最近上线了“争议内容众审”功能,把AI拿不准的案例随机分发给多名审核员投票,这办法挺接地气。
最后说句实在的,现阶段与其把AI审核当成敌人,不如当作个需要磨合的合作伙伴,它严格有严格的好处,至少能帮我们过滤掉明显踩雷的内容,下次遇到误判,先别急着上火,试试调整表述方式,或者申请人工复核,再智能的算法也是人设计的,终究要为人服务。
写完这些,我又点开那个被误判的红薯照片,系统依然显示“违规”,但这次我选择了“申诉”——毕竟,让算法理解人间的烟火气,总得给它们一点学习的时间,对吧?
(免费申请加入)AI工具导航网

相关标签: # 在线AI识别审核内容
评论列表 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