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后台收到不少私信,问我处理素材时到底该用内容识别填充还是AI填充,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这问题的时候我正端着咖啡,差点把键盘给浇了——这俩看着像亲戚,实际根本是两码事啊朋友们! 识别填充吧,这功能我管它叫"老实人补丁",工作原理特别实在:就像你家里墙皮掉了块漆,老师傅会拿着周围刮下来的漆料给你调个色补上,它只会老老实实分析图片现有信息,把旁边相似的纹理复制过来填坑,去年我修那张海边合影时,就用它把乱入的路人甲给抹掉了——效果自然得连沙滩上的贝壳纹路都没断档。
但有时候吧,这种老实巴交的性子也挺让人头疼,记得有回给产品图去水印,正好水印盖在渐变色背景上,结果填充完直接给我来了个五彩斑斓的补丁,活像打了块布丁补丁,这种时候你就得手动圈选采样区域,跟哄小孩似的告诉它:"乖,要学这片区域的样儿。"
再来聊聊AI填充,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脑补狂魔,它不像内容识别填充那样只会照搬,而是直接理解图像内容后自己"编"出新像素,好比不仅帮你补墙漆,还顺手画了幅壁画,上次我试过把照片里杂乱的背景换成樱花树林,它居然自动在人物发丝间添加了飘落的花瓣——连光影折射都模拟得贼真实。
不过这种聪明劲儿也容易翻车,我有个做婚庆摄影的朋友就吃过亏,用AI填充扩展婚纱照时,新生成的裙摆突然多出几道诡异的褶皱,新娘的左手无名指还莫名多了枚戒指——关键是人家压根还没求婚呢!这AI脑补过头直接剧透人生了属于是。
其实这两个工具压根不该放一起比,就像你不能问"螺丝刀和电钻哪个更好使",我现在的工作流通常是双线操作:修旧照片瑕疵用内容识别填充,毕竟它不会瞎发挥;要做创意合成或者无中生有时才请AI填充出场,但每次生成完都得放大镜式检查,生怕它又自由发挥。
.jpg)
最近发现个骚操作:先用内容识别填充打底,再用AI填充微调边缘,就像先让理科生把公式列整齐,再请艺术生来润色,上周处理雾霾天的城市风光照时,我先用内容识别填充擦掉远处违章建筑,再用AI填充补全天空云层,最后出来的效果连常年爬楼拍景的老法师都问是不是换了长焦镜头。
最后唠叨句实在的:这些工具再智能也得靠人把关,见过太多人把照片拖进软件就埋头狂点生成,结果出来的图不是多根手指就是少只耳朵,记住啊,工具是延伸你的创意,不是取代你的判断,下次填充前不妨先盯着原图看十秒,就像老中医望闻问切——有时候手动划个采样区比盲目信任算法更靠谱。
毕竟啊,再聪明的填充工具也只是画笔,而握着画笔的,永远应该是你这个有脑子的大活人。
(免费申请加入)AI工具导航网

相关标签: # 内容识别填充和ai填充
评论列表 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