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好不容易找到一张绝佳的照片,偏偏角落里有个碍眼的垃圾桶,或者背景里闯进个路人甲,以前碰到这种情况,我都是老老实实用仿制图章一点点蹭,眼睛都快瞅瞎了,修完还总像打了块补丁,直到后来摸透了“内容识别填充”这功能——好家伙,简直是给修图开了外挂!
说起来,第一次用这功能还是被逼出来的,去年旅行时拍了张古城门楼,构图光线都完美,结果左下角愣是有半个红色塑料袋飘进画面,本来想放弃这张,但实在舍不得,心一横,索性研究起PS里那个从来没点过的“内容识别填充”,选中塑料袋区域,右键一点,嚯!塑料袋没了,原地自动补上了和周围几乎一致的砖墙纹理,连阴影过渡都自然得离谱,从那时起,我这修图效率直接坐上了火箭。
其实这功能的聪明劲儿在于它会“读心”,比如你要去掉照片里的电线,它可不是随便复制旁边一块天空贴上去,而是会分析周围像素的走向、色彩渐变规律,有一次我试过把跨湖的电线抹掉,它居然把断开的云朵边缘接得严丝合缝,连水面的倒影都保持连贯,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——有回我想去掉海边礁石上的矿泉水瓶,结果它给我生成了一堆扭曲的珊瑚礁,活像克苏鲁触手,后来学乖了,复杂场景得手动框选参考区域,让它只借鉴特定范围的纹理。
现在我做自媒体配图,基本离不开这个神器,上周写咖啡馆推荐文,拍的环境图里窗玻璃反光太强,把窗外绿植糊成了马赛克,用内容识别把反光区域框选出来,特意指定让参考窗外实景部分,秒变通透落地窗,还有次拍书桌静物,电脑线缆乱得像蜘蛛网,用内容识别连着插头一起抹掉,桌面立刻变成极简风,最绝的是修人像,朋友合影里有个闭眼的,直接把旁边人睁眼的表情圈起来填充过去,连头发丝都没穿帮——当然这种骚操作得把羽化值调高些。
不过用得多了,也摸出些门道,这功能最怕两种情况:一是边缘对比太强烈的地方,比如人物轮廓 against 纯色背景,容易溢出毛边;二是规律性结构,比如瓷砖缝、栏杆条纹,偶尔会生成鬼畜式重复图案,我的应对策略是“小步快跑”:别贪心一次框太大,分多次小区域处理,最后用修复画笔微调衔接处,还有个隐藏技巧——按住Shift键再选填充,能强制它只采用周边50像素内的样本,避免跨区域穿帮。
.jpg)
最近发现很多手机修图软件也跟进了类似功能,某图秀秀的“祛痘”工具拉大笔刷其实原理相通,某Lightroom的“修复画笔”甚至能智能识别建筑物线条,但说实话,专业软件的控制精度还是更胜一筹,比如PS新版里,填充前还能预览效果,不满意就拖拽样本区域实时刷新,简直像在教AI画画:“这儿要借鉴左边树丛的绿色”“那块得多用点沙滩纹理”……
当然啦,再厉害的工具也只是工具,上次帮朋友修老照片,缺损的屋顶瓦片用内容识别补全后,他盯着看了半天突然感慨:“现在连修图都这么科幻了,但破掉的那片青苔终究是回不来了。”我愣了下,突然意识到技术能抹去瑕疵,却抹不掉记忆的痕迹,后来我还是故意留了墙角一小块斑驳没修——或许有些残缺,本来就是故事的一部分。
如果你还在用仿制图章吭哧吭哧修图,真该试试这个隐藏大招,不过记得留个底线:帮女朋友修双下巴的时候,可别手滑把锁骨也给填充平了……(别问我怎么知道的)
(免费申请加入)AI工具导航网

相关标签: # ai软件用内容识别填充选区
评论列表 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