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辛辛苦苦写的内容,发布没多久就被平台判定为“AI生成”,然后流量直接扑街,那种感觉,就像是你精心做了一顿饭,结果被人说“这菜是机器炒的吧”——真是又憋屈又无奈。
平台对AI生成的内容越来越敏感,尤其是那些结构太工整、用词太规范、逻辑过于严丝合缝的文章,但问题是,我们有时候只是习惯了某种写作风格,或者为了效率用工具辅助了一下,结果就被“误伤”了。
这时候,你可能需要一把“填充橡皮擦”。
别误会,这不是真的橡皮擦,而是一种思路——把那些容易被识别为“AI痕迹”的内容,一点点擦掉,再填充进更自然、更有人味的东西。
为什么你的内容会被判定为“AI生成”?
.jpg)
很多人以为,只要不用ChatGPT写全文就没事,其实没那么简单,平台算法抓的不只是“是不是AI写的”,更是“像不像AI写的”。
你文章中如果出现大量“其次、“另一方面”这种结构词,或者每段长度都差不多、句子节奏过于平稳,就容易被盯上,再比如,用词太“安全”,缺乏口语化的表达,或者整篇文章没有情绪起伏,都容易让算法觉得“这人不太像真人”。
说白了,AI目前还很难模仿人类那种“偶尔跑题”“偶尔啰嗦”“偶尔带点小情绪”的写作习惯,而平台要的,正是这些“不完美”的真实感。
什么是“填充橡皮擦”思路?
这把“橡皮擦”的核心是:先写,再改,重点在于“去标准化”。
比如你写完一段内容,别急着发布,先问自己几个问题:
举个例子:
如果你写“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,它能够提升效率,降低成本……”这种开头,算法一看就觉得“太AI了”,但如果你改成:“说实话,现在写东西不用点AI工具,总觉得亏了——但它写出来的东西吧,总差那么点人味儿……”是不是瞬间就自然多了?
这就是“填充橡皮擦”:把标准化的表达擦掉,填充进带情绪、带语气的真实表达。
具体怎么操作?
打断工整的段落结构
AI生成的段落往往长度均匀,每段开头还有明确的逻辑词,你可以故意在某一段写长一点,另一段突然写短,甚至用一句单独成段。“你懂我意思吧?(另起一行)对,就是那种感觉。”
加入“废话文学”和口语词
说实话”“你猜怎么着”“说白了”“我个人觉得”……这些词AI很少用,但真人写作中几乎遍地都是,别怕啰嗦,有时候啰嗦反而是“像人”的证据。
制造一点“不完美”
比如偶尔用错个标点,或者故意写个半句话:“其实我想说的是……算了,你懂就行。”这种留白,AI目前还学不来。
嵌入个人经历或感受
哪怕只是简单带一句“我之前试过一个方法,差点翻车……”这样的句子,都能让内容立刻鲜活起来。
别忘了,平台要的是“真实互动”
其实平台打压AI内容,本质上不是反对技术,而是反对那些没有“互动价值”的内容,如果一篇文章看起来工整完美,但读者看完没有任何想评论、想点赞的冲动,那对平台来说就是无效内容。
“填充橡皮擦”不只是为了骗过算法,更是为了拉近你和读者的距离,当你的文字里有温度、有态度,甚至有点小毛病时,读者反而会觉得“这作者挺真实”,更愿意互动。
最后说两句
我知道,有人会觉得这样写内容“效率变低了”,但说实话,既然我们选择做内容,要么完全依赖AI承担被限流的风险,要么就稍微多花一点心思,在人和机器之间找到平衡。
这把“填充橡皮擦”,本质上是一种写作意识的转变:从“生产内容”转向“表达自己”,也许一开始会不习惯,但用多了你会发现,带着这种意识写出来的东西,不仅平台更欢迎,你自己读着也会更舒服。
毕竟,技术是工具,而我们才是那个有血有肉的表达者啊。
(免费申请加入)AI工具导航网

相关标签: # ai内容识别填充橡皮擦
评论列表 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