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个朋友跑来问我,说看到别人发的文章里,AI生成的内容会自动被标记成不同颜色,特别醒目,他折腾了半天格式刷和条件格式,结果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,其实啊,这个问题困扰过不少人——毕竟现在用AI辅助写作越来越普遍,能快速区分人工和智能写的内容,确实能让修改效率提升不少。
先说个反常识的发现:根本不存在所谓的“AI内容识别填充颜色”的魔法按钮!我当初也以为Word或者谷歌文档里藏着这个功能,把菜单翻了个底朝天都没找到,后来才发现,这其实是个思维误区——真正要实现这个效果,得靠工作流设计而不是某个单一功能。
最实用的方法是用文档标签系统来模拟自动上色,比如我在写初稿时,会先用双括号给AI内容打标记,像这样:[[AI生成段落]],等整篇写完,直接用快捷键调出查找替换功能,把所有带双括号的内容一次性替换成黄色高亮,这个操作在WPS里只要30秒,比边写边手动设置格式流畅多了。
不过这种方法需要养成标记习惯,有时候写着写着忘了加标签,后期就得靠肉眼识别——这时候就会发现个有趣的现象:经常把自己写的内容误判成AI写的,反而把AI写的觉得“这不太机器了吧?”所以说啊,人脑才是最好的检测器。
进阶玩家可以试试文档模板预设置,比如在Notion里创建写作模板时,直接预设好两种背景色块,写的时候就像填填空那么简单,要是用Obsidian这类支持CSS定制的工具,更能直接定义AI内容块的样式,连标记符号都不用打。
.jpg)
有次我偷懒想彻底自动化,试过用浏览器插件检测剪贴板内容,结果发现误判率太高,把名人名言都标成了AI生成,最后还是回归到最朴素的方案:用不同输入法区分来源,比如电脑默认输入法写原创内容,切换成微软拼音写AI辅助内容,后期按输入法记录筛选——虽然听起来有点土,但确实不会打断写作心流。
其实最让我惊喜的,是某天偶然发现的协作技巧,在和团队用腾讯文档协同编辑时,意外发现用@提及功能时,不同成员输入的内容会自动带底色,于是我们干脆约定,所有AI生成内容都用特定账号导入,自然就实现了颜色区分,你看,有时候解决问题未必需要高科技,活用现有工具的特性反而更巧妙。
现在我的工作流已经进化到第三版:先用语音输入构思框架,AI整理成文本文档后自动添加颜色标记,最后用校对软件检查时,不同颜色内容会采用不同的审核标准,整个过程就像在调配鸡尾酒,什么原料放多少,什么时候加冰块,都有自己的一套节奏。
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套流程太复杂,但说实话,一旦跑顺了,反而比不停纠结“这段到底是不是AI写的”要省时间,就像开车不需要懂发动机原理,但知道怎么调座椅和后视镜,绝对能让旅途更舒适。
最后分享个血泪教训:千万别依赖单一颜色!上次我把所有AI内容设成浅绿色,连续工作三小时后彻底色盲,差点把原创段落也给删了,现在我的配色方案至少包含三种饱和度,还会在段落末尾加不同符号——毕竟机器是死的,人是活的,对吧?
(免费申请加入)AI工具导航网

相关标签: # ai内容识别填充颜色怎么弄
评论列表 (0条)